未分類

情理

同理心和同情心

真正的感覺,是涉入、承諾,是同理心,而不只是同情心,它是行動。
假如你的感覺仍然只是感覺,而沒有變成行動,那麼你就可以知道,那個感覺,是假的。
 -奧修 《同理心的力量》 亞瑟‧喬拉米卡利、凱薩琳‧柯茜 著,麥田出版

何謂同情心?
同情心是安慰。是一種情緒,是「感同身受」,是一種被動地分享,如同對其他人的痛苦、歡愉或悲慟立即而自發的反應。
何謂同理心?喬拉米卡利醫師說:同理心是理解,同理心需要一定程度情感上的距離──
你必須與悲痛、恐懼、憤怒保持距離,創造一定的空間,讓你的理性思緒平撫非理性的感覺。

你必須先把成見擺在一旁,壓抑想要評斷與譴責的下意識反應。
因為還有更迫切的,也就是追求「理解」、或最終希望能「寬恕」的需求,報復的情緒因而得平靜與壓抑。
同理心起於理解,但和許多人所想的相反,同理心不只是理解。

同理心不是簡單地說:「我瞭解你的感覺跟想法。」這只是漫長的努力過程中的第一步。

一旦你擁有足夠的熟悉與理解,同理心會要求你付諸行動。
做一個能施展同理心的人,比擁有同理的能力更重要,因為這才是我們運用同理心的價值所在。
將我們的理解從內心世界轉移到外在世界,我們可以學到如何以積極的方式、帶著想要幫助人而非傷害人的目地,來表達同理。

表達同理心並不是一步接著一步「這麼說」、「那麼做」的簡單步驟。
事實上,研究同理心的心理學家強調,這艱困的工作還包括準確地理解他人的情緒、並在回應時重視每個獨一無二的個人與情境。

關於同理心,有一個基本不變的事實:即使我們深刻的瞭解他人的感覺與思想,但如果什麼事也沒做,我們並不能算是有同理心的人。
如果我們只是坐在那裡,分享他人的情緒,但沒有辦法或不願意將感覺轉化為行動,便是否定了同理心的自然進展。

同理心必然是行動導向。
同理心帶著想要理解的真誠渴望問說:「我能學到什麼?」透過深刻的感受與開放的心靈,同理心會說:「請教導我。」
在人際關係中的每一次意外與轉折,同理心都想知道:我能怎麼幫忙?我能做什麼?接下來我能往哪裡走?

同情心與同理心的分別,可以拿「油與水混和」與「牛奶與水混和」來比喻。
同情心就好比油與水,彼此相靠、互相碰觸、互相作用、但總是個自維持獨立的本體:兩個人一起處在不同的經驗當中。
而同理心則好以水與牛奶混和,各自變成對方,共同創造全新的整體:兩個人經歷相同的、共享的經驗。

何謂同理心的傾聽?同理傾聽的焦點在於他人身上,目的是希望讓對方感覺自己的獨特經驗是被理解的。
這意味從一般性轉移到特殊性,從遲頓轉移到敏銳,從普通轉移到稀有,從尋常轉移到不平常,從熟悉轉移到陌生。

若說同情心是回到過去,因為有共通的經驗而產生了一般性的理解,則同理心則是聚焦在現在,聚焦在目前正在發生的事情,在這特殊的時刻。
亞瑟‧喬拉米卡利、凱薩琳‧柯茜,《同理心的力量》

關於這本書,《同理心的力量》,我大概還會再寫個二至三篇,它是一本非常有用的書,關於「理解與實踐」同理心。
花了兩天讀完它,除了覺得它是本好書之外,我還覺得有點小驕傲,喬拉米卡利醫師書裡所提及的書,我讀過三本呢!
(一是羅洛‧梅的愛與意志,一是蓋文‧德‧貝克的《THE GIFT OF FEAR》,中文書名為《求生之書》,一是丹尼爾‧高曼的EQ。)

再回頭來說說我打*的部份。

『若說同情心是回到過去,因為有共通的經驗而產生了一般性的理解,
    則同理心則是聚焦在現在,聚焦在目前正在發生的事情,在這特殊的時刻。』

我不知道會不會有人把這兩行字解讀為,同理心和同情心是兩件各不相干的事?
但實際上並不是的,我相信這種事不可能發生,也就是所謂的「沒有同情心為基礎」的同理心。

同情心算是種接收器,幫助我們敏銳的察覺身邊人的情緒反應。
而為什麼喬拉米卡利醫師要特別把同情心跟同理心分隔出來解釋,我想原因大概在於,許多人只滿足於「我很有同情心」。

就如同他在書中所提到的,
『如果我們只是坐在那裡,分享他人的情緒,但沒有辦法或不願意將感覺轉化為行動,便是否定了同理心的自然進展。』

如果我們只滿足於「分享他人情緒」,之後卻永不行動,那麼這和對方沒「分享」有何差別?
「好可憐」、「我好同情妳」這樣的話,當事者自己說也行。

其實這種「純粹同情」的舉動,很可能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關係,
也就是:反正我知道我不管怎麼向人求援,別人都只會告訴我,「妳好可憐」、「我好同情妳」,所以,我乾脆就不再說了。

自認具備有深刻「同情心」的人,他們的作法通常只會是「豎起耳朵聽」,

然而當需要他們伸出援手,他們卻又通通跑的不見人影,
美其名是「不能干預他人獨立或者克服困境的歷程」,但實際上卻是出自於一種冷漠、怕麻煩,甚至怕被拖累的心態。

這麼一說,不知道會不會又有人想成,為了表現我很有「同理心」,所以不管誰來向我求援,我都一概伸出援手?
如果這麼想,那又錯了,「同理心」的基礎應該根植於「自己不感覺勉強」這一件事情之上。

也就是如果妳目前的情況僅能提供妳的陪伴,
那麼最適合妳的同理心作法便是,不帶假設立場地陪在前來求援的人身邊,聆聽他心裡的苦悶與難過。

而不是付出超過自己所能負荷的東西(比方錢,或者是責任),只為了圖那一個『妳真的好好』的虛假讚美。
同理心要求的是平衡,也就是『我不覺得勉強,你也不覺得勉強』的狀態。

或許有人會覺得那很難,其實不外乎就一個方法,不預設立場,多多開口請問。
也就是在我們做任何決定之前,先問問對方:「我──這麼做好不好?」

如果對方欣然同意,那此刻就是一個很棒的『同理心表現』,倘若對方表現出猶豫的神態,那麼我們就需要再接著問:
「還是你有其他更好的想法?你要不要提出來討論看看?」同理心所訴求的重點,就是一個開放的態度。

一種我重視你,願意把你的意見,你的感受一同放入考量的平等姿態。

對習慣說出「上對下」、「長對幼」命令式語句中國人而言,這樣的平等姿態或許剛開始,施展起來會覺得彆扭不順,
但它是很好的,雖然它的好,或許沒有明顯的實際效益(也就是我們的存款不會因此變多),
可是我知道,它一定會帶給我們心靈某種形式上的滿足。

作者:susu620新浪部落格


原來,我只擁有了同理心,卻缺少了同情心,這就是一切問題的原因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
謝謝你,讓我充滿感情,讓我學會愛人與被愛,讓我找到同情心。Happy Birthday!^ ^

About the author

蕾咪

蕾咪,來自台東,卻不定期旅居歐洲的工程師女孩,身兼作家、部落客、創業家等多重身份。畢業於台大電子所,曾在義大利商與美商擔任研發工程師;走訪世界後,發現對台灣有段割捨不了的愛,讓我們一起努力成為想要的自己吧!:) 合作邀稿請聯繫:[email protected]

Leave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