請問,這種疾病的成因是什麼?
請問,如果要減緩發生率要怎麼預防?
請問,改變哪些生活習慣或飲食習慣可避免?
醫生說:「那沒什麼原因,沒什麼差別耶!」 不喜歡。
少煙酒、少咖啡 嗯!我不太碰的。
多運動。 喔!我一週運動三次。
少熬夜。 嘿!看來這個就要檢討了。
壓力。 哇!看來這就是關鍵問題吧!
最愛亂問醫生的幾個問題,預防勝於治療。
這就是我喜歡中醫勝於西醫的原因,他們更重視整體性。
妹妹生病了,帶她到台中醫院就診,自己順便做了超音波檢查。
婦女保健中心。
生理期不順,醫生說:「妳應該去看婦產科。」
胸部漲痛。醫生說:「那是正常的。」
超音波。醫生說:「喔!真的沒錯。」
該死!健康教育從國中開始學起,到了高中也學了生命科學。
事實上,分科分的清清楚楚,然後呢?醫病不醫人。
我知道我自己。
造血機能不好,導致缺鐵性貧血,促使經期不規則,間接使得心臟的血壓不夠,因此偶有間歇型心悸,太過疲累時甚至會心跳不規則。
但是,因為荷爾蒙過度旺盛,黃體雌性,導致經期週期長,並且有嚴重的經前症候群,生理性徵明顯,不易長肌肉但易水腫,易暈眩。
無法判別左胸下疼痛是屬於心血管問題造成的心肌疼痛,或者,內分泌問題造成的乳腺不暢通;缺鐵易造成記憶力衰退與精神不濟。
因車禍舊傷,左肩骨的膏肓穴偶有間歇性疼痛,成因是挫傷與姿勢造成的神經壓迫,乖乖用瑜伽調養。
輕微的脊椎側彎因翹腳習慣與側睡所造成,調整習慣性站姿與坐姿可改善,並適時的做背肌訓練。
以上為物質性,以下為精神性。
曾經有本能性的情緒抑制,遇見衝擊會下意識的失憶與無法進入狀況,因此每個當下不會產生過多的情緒。
通常需要在思考之後,才會產生情緒反應,與正常人的本能反應相反,成因與八歲以前的教育有關。
原為自我認同度低,需要藉由外物來增進自我價值;後為習於處於高壓力的環境下,故需刺激性活動增近抗壓性。
習於透過繪畫、攝影、閱讀、寫作、旅行、樂器、運動,紓解情緒,間接使得缺乏表達個人情緒的能力,經由作品表述。
產生情感性波動將提高創作欲與靈感,憤怒不滿與難過傷心等,常常不自覺轉化為藝術活動與生活熱情,導致旁人的不解。
適當的情緒管理有助於生存利益的取得,若全然紓解將造成他人的不安與徬徨,並誤解其個人的利益需求。
待人擅於溝通協調,故常擔任輔導諮商工作類型;但是,做事原則太過強硬,容易固執己見,將與待人態度產生矛盾衝突。
價值觀與感情觀無固定的模式,常依環境情況變化來修正,常以心靈平靜為判別準則,但可能有違道德與正當性,故使人產生不解。
因心智成長的需求,故長期屬於探索階段,未確立固有的觀念,將使人生藍圖產生大幅度的波動。
故,人生目標的價值確立為其人生觀主要的課題,確保生活朝既定目標前進,而不導致失序。
缺點是容易因徬徨而缺乏工作動力,常需探索內在需求而找到自我價值,並藉由付出給予詢求相應的交流。
優點是目標導向將節省時間與精力,並且不會耗費多餘時間在怨天尤人或自憐自艾,容易因生活導向而變得樂觀積極。